在大舰巨炮决定海战胜负的时代里,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。作为战列舰时代的海军列强之一,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也曾经历过主炮口径的

而在“无畏”号下水短短5年后,英国又开建了装备配备5座双联装13.5英寸(343毫米)口径主炮塔的新战列舰“俄里翁”号。这种新战列舰由于火力大幅超越先前的“无畏”,因此又被人们称为“超无畏舰”。
此时,英国与德国之间正在进行激烈的主力舰建造竞赛。德国人获知“俄里翁”号建造的情报后,又计划建造安装350毫米主炮的“马肯森”级战列巡洋舰,这反过来又刺激了英国人继续升级战列舰的主炮口径。
为了维持英国海军在战列舰火力性能上的优势,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·丘吉尔极力推动为后续的新战列舰安装15英寸(381毫米)口径的主炮。于是,在1913年开工建造的“伊丽莎白女王”级战列舰上,就安装了4座双联装381毫米口径主炮塔。381毫米主炮也成为了此后英国海军战列舰的主力舰炮口径,在“复仇”级战列舰和“声望”级、“胡德”号战列巡洋舰上都得到广泛采用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美国海军开始计划建造16英寸(406毫米)口径等级的新式战列舰,18英寸(457毫米)等级的主炮也在研发当中。英国人为了防止自己的新战列舰失去火力优势,在同时期的G3级战列巡洋舰方案一度计划采用16.5英寸(419毫米)口径主炮。而在排水量近5万吨的N3级战列舰方案上,更是计划采用457毫米口径的主炮。
但是,随着1922年《华盛顿海军条约》的签署,各海军列强不得建造主炮口径超过406毫米的新战列舰,G3、N3级战列舰方案和457毫米主炮被迫放弃。英国海军退而求其次,在1925年开工建造的“纳尔逊”级战列舰上搭载了三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。

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,促使各国海军继续暂停军备竞赛,延续海军条约。1930年和1936年,各海军列强先后签署了第一次和第二次《伦敦海军条约》。在第二次《伦敦海军条约》中,英国提出将新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控制在14英寸(356毫米)以内,并且率先将自己于1937年初开工建造的“英王乔治五世”级战列舰的主炮确定为356毫米口径,试图换来其他海军列强的跟进。
但是,条约也做了一个附加规定:如果到1937年3月,日本与意大利不加入海军条约的话,各国主力舰的主炮口径限制可以被放宽至不得超过406毫米。而随着日本和意大利先后退出海军条约、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后,美国和法国也放宽了对自己新战列舰的口径限制,纷纷开建主炮口径更大的新式战列舰。海军条约体系名存实亡,此时的英国人则彻底成为了“小丑”,来不及更改设计的“英王乔治五世”级战列舰成为了同时代战列舰中口径最小的。

为了重新获取火力优势,英国在1939年开工建造的“狮”级战列舰上决定采用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。但是,随着二战的爆发,英国无力将更多资源和时间投入到“狮”级战列舰的建造当中,“狮”级于1940年10月宣告停建。新的406毫米主炮也未及研制完成。在英国最后建造服役的“前卫”号战列舰上,只能采用库存的381毫米口径主炮,成为了英国海军乃至各国战列舰爱好者的一大遗憾。